藤架上长着旺盛的木耳菜、绿叶中间挂着翠绿的青椒,平日里浇水、除草,丰收后采摘、品尝……这样的场景不是在哪个农家小院,而是在小东门街道中复小区的“空中菜园”里。在居民区党总支牵头、微网格长、楼组长、志愿者骨干以及辖区共建单位“自耕自种”下,菜园里蔬菜种类丰富,长势喜人。
中复小区微网格长邵如蓉高兴地说:“每个月附近幼儿园的孩子们都会来做‘小小农夫’,丰收之后蔬菜会分送到独居老人手上,大家都觉得家门口有个菜园很幸福,作为参与管理的志愿者,我们也很有成就感。”
党员带头,菜园“重新管起来”
近年来,小东门街道不断优化社区微治理机制,做强微网格党建,打造街道“零距离家园·东门微光”基层治理品牌,引导居民用好“三会”制度,通过民主协商共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,从细枝末节之处做好基层治理和暖心服务。在中复小区,一处闲置多年的露台由于生活垃圾堆积、杂草丛生。盛夏时节,蚊蝇和异味让周边居民苦不堪言。尽管居民区党总支多次组织社区党员、志愿者进行清理。可没过多久,各种堆物和垃圾又悄然出现。如果闲置空地能利用起来,或许情况会有所不同。以“如何更好地利用空地”为议题,中华居民区党总支向居民们问计问策,并且通过集思广益,决定尝试打造一片共享菜园。在街道支持下,“空中菜园”很快出现在天台上。然而不久,新问题随之而来:由于缺乏菜园管理经验和专业种植知识,蔬菜生长缓慢,菜园渐渐荒芜。
“这片菜园空着挺可惜的,我们想办法管起来吧。”今年上半年封控期间,事情出现了转机,中复小区微网格长邵如蓉和党员楼组长王秀英颇有种植经验,她们主动向居民区党总支提出“认领”菜园的想法。在她们的带领下,其他楼组长、志愿者及热心居民自发组建了种植团队,自发制定了一份“排班表”,轮流在菜园里浇水、除草、施肥,将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。
除此之外,在居民区党总支和居委会牵头下,依托中复小区“零距离家园”理事会以及“三会”制度,居民们还拟定了菜园管理公约,并且决定每个月都会开展一次集体种植活动,让居民们都能在家门口共享田园之乐。
党建引领,“种出”社区治理新路径
在中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琰看来,空中菜园是党建引领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小区治理的成果,居民们在这里收获的也并非只有丰收的蔬菜和田园的种植之乐,她说:“有了这个菜园之后,邻居之间的共同话题变多了,这里成为居民们传递邻里情的温馨平台,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基地。”
菜园重启初期,曾有居民反映存在蚊蝇孳生、肥料味重等问题。居民区党总支、微网格长、楼组长一边做好沟通解释工作,一边想办法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。志愿者们充分发挥“民间智慧”,找到了菜地防虫“土方”;第一茬蔬菜丰收后,居民们受邀共同采摘、品尝,并且亲手送到独居老人的手上。看着绿油油的蔬菜和独居老人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,曾经反对的居民翘起了大拇指:“共享菜园让居民们享受到来自社区和邻里的零距离关怀,支持!”
“这个菜宝宝长大了,就会变成绿绿的青菜吗?”过去几个月,空中菜园里还经常有小客人们光临。他们是来自社区共建单位紫霞路幼儿园的孩子们,在老师、专业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们的帮助下,孩子们承包了一小块菜地,变身“小小农夫”,亲手为“菜宝宝”们翻翻土、施施肥,在此过程中,孩子们亲近自然,也了解到种植、环保等相关科学知识。张琰还告诉记者:“部分孩子就居住在中复小区,在孩子们带动下,家长们也自发加入了社区自治共治的队伍,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发光发热。”
据了解,为了让菜园更好地发挥作用,中华居民区党总支持续广泛听取居民、志愿者的意见和建议。比如,近期有居民提出“空中菜园”还存在提升空间,希望未来可以打造“空中花园”2.0版本,丰富种植品类,例如种植药食同源的蔬菜、花卉、芳香植物及爬藤植物等,既美化了空间,也能为居民健康助力。
张琰表示,“空中菜园”不仅以居民自治唤醒了社区满满活力,也成为中复居民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。未来,居民区党总支将以打造“空中花园2.0”为契机,继续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,围绕群众房前屋后的小事,进一步健全党建引领、居民自治、社区共治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新局面。